本报记者 杨洪伦
在市见真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见真机械”)微米级生产车间,其生产精度最高达1微米。
“我们相当于为精密仪器塑造‘骨骼’,像卫星相机里的调焦机构、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时用到的搜索仪、华大基因测序仪等高精尖产品的机械部分就是由我们生产的。”“见真机械”总经理韦平平介绍。
26日,记者来到“见真机械”。在3号门入口处,一辆装载着设备的货车在工人的引导下正缓缓开进车间。为了满足生产需求,“见真机械”投入近千万元引进了多台进口设备,生产效率、质量精度将进一步提高。
走进生产车间,高大的钢结构厂房下是一排排车床、铣床、钳台等设备,“航空班”“卫星班”“空间班”“宇航班”等多个班组开足马力忙生产、赶订单;厂房高处还挂着企业“功勋员工”的简介,墙上满是规章制度、任务考勤。
在生产技术部,研发人员拿着零件图纸细细研究,热烈探讨,更是升腾着勃勃生机与活力。
在操作台上,工人们分别拿着不同形状的部件在研磨台上一点点旋转式手工研磨。
在精密测量室内,操作员娴熟地操作三坐标对结构件进行全方位检测。
“我们对精度要求高,有时候要求超过头发丝的1/10,而机床加工又很难完成,这就需要人工研磨,最精密的部件是靠我们工人的一双手研磨完成的。”韦平平一边说着,一边从样品架上拿起一个零件,“这个零件是钛合金材质,是卫星相机上的部件,像这样的零件,每一片加工精度已达到了微米级。”说完,在明亮的灯光下,他用放大镜观测粗糙度等细节。
作为一家集光电仪器制造、安装、校验,精密机械加工制造、研磨、装配及检测服务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,经过六年的发展,“见真机械”的规模在不断扩大,员工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,加工设备也从最初的四五台发展到现在仅数控设备就有60多台;厂房也由最初的690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。目前,该企业已与中科院长光所、长光卫星、华大基因,以及清华大学,航天九院等达成合作,客户遍及北京、浙江等地,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。
“对我们来说,没有生产淡季。每天都在加班加点,充足的订单让公司生产计划已安排至七八月份,公司上下都鼓足干劲抢工期、赶进度。”韦平平告诉记者,订单一个接着一个,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,仍留有部分员工驻厂忙生产。企业销售额每年都呈递增状态,今年销售额预计近4000万元;2023年预计超过5000万元。
订单满、生产旺,这让韦平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。在他看来,光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,市场需求激增。为此,他们将坚定不移进行科技创新,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,不断以技术创新赢得市场竞争优势;同时,积极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,拓展产品市场领域,“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做中国高精密光电仪器行业的引领者!”